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计算机88级非正式史 之一 王尔乾

作者:待字闺中 来源:待字闺中 公众号
分享到:

05-27

1988年,王尔乾教授是系主任,照例是要给新生训话的。训的啥没印象。但其嗓门之大,声音之厚,表情之多,动作之劲,令人难忘。也算是对“行胜于言”的另类诠释。


王教授上海人,有自己的讲究。他给本科生带过课。如果是冬天,戴高绒帽,呢大衣挺括, 如果是春天,戴鸭舌帽,衬衫如新。进了教室,不快不慢地把帽子摘下,围巾放开。那围巾的质地没得说。然后开口,不管第一句话是什么,话一出口,教室随之安静。


教授说话自成一格,几乎没有废话。尽管有些寒暄,从他嘴里说出来,似乎过渡语句也有另外的含义。一方面是他音量大,感觉是用力说了,不由得不重视。其实他说话就那样,高音还不刺耳,音质厚。另一方面,他表达时有自己的态度,自己的用词,再加上点沪上普通话的婉转。


作家王安忆写过一种民国过来的上海人-- 老克勒,大概可以对应教授。有两点出入,知识和智慧熏出来的做人高级感,以及大气和旷达奠定的为人通透感。


大一时,去东主楼系馆,因脑子还想着未解出的题,稍稍走神,迎面遇上教授。也就在一瞥间,他看出了我的底细:从兴奋期进入迷乱期的大一学生。他冲着我过来,握手,温暖得很;他先开口,问学习,问生活。看我词不达意,应对失当,他一拳捶在我胸口,不重,介于戏谑和鼓励之间:小伙子,提提神。


教授有许多段子。现在印象深的就是:一个微笑,一句断言和一支粉笔。


微笑是在那次运动中。当时休课,我们在校内游行,走到东主楼,看到台阶上站着两三个老师,头一个王教授。他不焦急,不动作,只是立在那里,愉悦地冲着我们笑,透彻的笑,无暇的笑。我再瞧游行的同学们,正喊着口号,口干舌燥,情绪上涌。两相对比,反差强烈,有种更深的东西沉淀下来。或许,任何时候,戾气燥气都该让位于笑容。


一句断言,是他给我们上课时,话题毫无征兆地跳开来,说:计算机不是数学,用到的数学只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句话的是非姑且不论,但态度之鲜明,在30年前的清华罕见,足够让学生们思考。人有用旧知识套新观点的习惯,用数学套计算机,真不自在,以我们那时学到的,计算机不严谨,无体系,似乎既不科学,也不技术。在做算法设计时,要的是放开的想象力和精确的提取力,写程序成为一种数字化的创作。


教授这句政治不正确的断语让那时的我们跳出已有知识框架,重构新的思维方式。


粉笔事件也发生在讲课时。男老师一般沉醉于自己研究的学问,心无旁骛地阐述。教授留着另一个心眼,好好的上着课,语速动作如前,突然捡起一个粉笔头,扔向教室后排。我们回头,看到一个天才孩子拿着望远镜,呆立。教授的声音跟着到了:这位同学,看不清可以做到教室前排,不用带望远镜的。当时的气氛是戏剧式的,没看到谁尴尬。


多年过去了,这个天才孩子也做起了教授,不知有没有学会王老师的粉笔功。


我们毕业后不久,王老师在深圳开了一个公司,当起了老板。时代的大潮中教授又站在潮尖。


再以后,只有传说了,看到文章介绍教授喜欢古典音乐,家里藏着很多大师的带子。我有样学样地听起了巴赫舒伯特,学着学着,也成了自己的一个习惯。


王尔乾教授是一个能影响别人的人。


未完待续。

阅读9219
计算机 
举报0
关注待字闺中微信号:gh_81abae3e5d5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待字闺中”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待字闺中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