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每年165万人死于吃太咸!因为会引发这8种常见疾病!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健康时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8-15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每年165万人死于吃盐过多


据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每年因为吃盐过多而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病例多达165万。


该研究由美国塔夫茨大学,首次量化了过量摄入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仅在2010年,全球大约165万人因为钠摄入过量而导致致命心血管疾病。


全球人均每天钠摄入量为3.9克(1克钠相当于2.5克盐),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钠日摄入量仅为2克。


据统计,目前我国18岁以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盐摄入量为10.5克,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成人食盐每日小于6克的推荐量。


吃盐过多会引发多种疾病


食盐,作为百味之首,担负起调节口味的重担。都说“咸中出味”,而你不知道的是,咸中更“出病”!

 

01

胃癌

胃癌与不良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过多食盐、过分吃辣对胃部伤害很大。食盐会损伤胃黏膜,使胃壁上的细胞萎缩,而加工肉制品和腌制类食品都含较多食盐,制作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过多摄入会对肠胃造成损伤,甚至诱发癌前病变。

 

02

高血压

摄盐过多不仅可使血压升高,而且令降压药疗效不显著,是顽固性高血压最常见的诱因。减少食盐摄入,是最廉价和简单的降压方。

  

03

冠心病

吃盐过多是发生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约7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促进冠心病发展;

 

04

中风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盐摄入过多,会损害机体动脉,伤害大脑,从而引起中风。而且,高血压也是脑中风发生的主要原因。

 

05

水肿

吃了太多的咸味或油炸食品,会让手指肿胀得像香肠那样。因为人体倾向于保持稳定的盐-水平衡。食用了过多的盐,意味着身体需要通过保留更多的水分来进行补偿,这样就会造成手指肿胀。  

 

06

肾病

饮食中的盐分95%是由肾脏代谢掉的,盐摄入过多,就会加重肾脏负担,同时盐中的钠会导致人体水分不易排出,容量负荷过重,形成水肿,又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

  

07

骨质疏松

研究发现,饮食中决定钙排出量的主要因素就是人体每天摄入盐的含量,换句话说,人体每天盐的摄入量越多,尿液中钙的排出量也就随之增多,而且盐的摄入量越多,钙的吸收也会随之越差。吃盐过多,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

  

08

肥胖

英国科学家发现,一个人每天多摄入1克盐,肥胖的风险会增加25%。他们怀疑,可能是因为盐改变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吸收脂肪的方式。

 

看营养专家如何减盐

 

01

一日三餐这样吃

· 早餐:尽量不用盐(一杯牛奶燕麦片、一个煮鸡蛋,加上蒸胡萝卜或者玉米、紫薯和水果)。


· 午餐:大部分人都需要在外就餐,吃菜前可以用水涮一涮,顺便还能去一些油。


· 晚餐:要逐渐改善口味。每次保证有1~2个淡味菜肴,如水蒸蛋、清蒸鲈鱼、紫菜寿司卷、萝卜排骨汤等。慢慢改变,坚持下去,就能减少很多盐的摄入。

 

02

建议选高钾低钠盐

但这不意味着钠含量低了就能多放,依然要保持正常的用量。

  

03

用一个2克的小盐勺

若用普通加碘盐,里面会有一个2克的小盐勺。如果家里两口人的话,每人每顿就是2克盐。不管每顿吃几个菜,一共就放2勺盐。而且,要在菜肴出锅时再放盐。

 

04

多用醋调味

平日做菜多用醋调味,少用糖,也可以减少用盐量。

  

05

少吃咸菜、少喝咸的菜汤

除了咸菜,豆瓣酱、花生酱、酱油、蚝油、虾酱、虾干等调味品含盐量也高,少吃。如果用了酱,可以不用盐,多煮一会儿,让其中的盐分溶解到汤中,少喝汤。

 



下面这些文章,对您也很有用: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点赞哟↓↓


参考资料:

①2018-01-09健康时报《手指肿胀?或是盐吃多了》

②2015-11-26健康时报《少吃盐防钙流失》(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朱庆俊)

③2015-09-14健康时报《吃盐多更易变胖》

④2014-05-15健康时报《中国宝宝吃得太咸了》

⑤2014-09-15健康时报《三岁前最好别吃盐》(南京市儿童医院营养医师刘长伟)

⑥2013-12-30健康时报《关注:控盐小妙招》(北京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董文红)

⑦2018-01-09健康时报《手指肿胀?或是盐吃多了》

⑧2011-04-04健康时报《防胃癌,忌辣忌咸》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内容合作请致电:010-65363351

值班主任:杨小明  本期编辑:王真

阅读8877
举报0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健康时报

微信号:jksb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