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自恋和自尊是一回事吗?

作者:利维坦 来源:利维坦 公众号
分享到:

08-27


利维坦按:比较认同文中的这段话,“自尊心常常会在青春期时降至最低,并在之后的人生中缓慢回升。对于自恋而言,其顶峰出现在青春期,之后便会缓慢消减”。青春期时个体普遍需要融入一个“小团体”,来自这种小团体的认同往往大于个体的自尊(我的一位好友自陈,他和另外一个学生在初中某个阶段遭受了来自全班同学的欺凌,如果表述属实,在我看来也实属罕见);而之所以自恋的顶峰在青春期,想必和开始注意自己身体(乳房发育、初潮、喉结变声、阴毛形成等等)变化有很大关联。


当然,每个个体的经历都不尽相同,自尊和自恋的心理形成过程与家庭、教育、社会的方方面面均相关,试想当年的希特勒,如果不是私生子,如果童年没有遭受欺凌,如果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了他,还会有后来的那个希特勒吗?


童年时的阿道夫·希特勒



文/Scott Barry Kaufman

译/Anthony

校/图特

原文/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eautiful-minds/narcissism-and-self-esteem-are-very-different/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Anthony在利维坦发布


图源:Historic Mysteries


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Narcissus)深深地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无法自拔。终于有一天,他赴水求欢,却看着自己的倒影溺水而死。这是否是由于过高的自尊导致的?这是他的主要问题,还是另有原因?


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和媒体都将自恋视为“过分膨胀”或是“打了激素”般的自尊。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一观点已受到严重质疑。最新的研究表明,自恋在其发展、起源、结果和影响上都和自尊有着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对于帮助我们理解自恋并通过干预手段增强自尊,促进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63721415619737)


图源:Robert Rolih



起源


儿童约在7岁时开始产生自恋情结以及自尊心。此时他们会非常重视在社交中与他人的比较,并基于此对自己进行诸如“我是一个失败者”、“我很有价值”或是“我非常特别”的评价。孩子们会通过感知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来审视自己。


然而自尊心常常会在青春期时降至最低,并在之后的人生中缓慢回升。对于自恋而言,其顶峰出现在青春期,之后便会缓慢消减。因此,在人的一生中,自恋情结与自尊心的发展历程恰如一对镜像,彼此相反。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656603000266)


图源:Silver Rattle


自尊及自恋的形成和发展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父母对于孩子过高的评价往往会导致孩子的自恋型人格表现出高度自恋的孩子的父母往往声称他们的孩子聪慧过人(例如“我的孩子知道关于数学的所有事情”),他们会高估孩子的智商,或是在孩子稍有成就便过分褒奖,甚至给孩子起一个足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名字。最终,孩子会将这些内化为对于自我的真实评价,并且这些评价还会在无意中影响孩子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www.pnas.org/content/112/12/3659.full)


相比而言,温情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拥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这些父母常常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并对孩子充满感情与爱意,他们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非常重要。最终,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将这些“我很重要”的信息内化,而这是健康的自尊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结果


极度自恋的人常常有如下特征:为人傲慢、自视甚高、爱慕虚荣、权欲熏心、特权感强、爱出风头,并且需要持续得到别人的夸赞。而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常常会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足,也不会自视高他人一等。


图源:Pinterest


举例而言,作为最广泛应用的自尊测试方法,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有着下述测量标准,“总体来看,我对自己很满意”,“我认为我有许多优点”,以及“我能像其他人一样把事情做得很好”。这些标准并不关乎于你是否高人一等,而旨在测试你对于个人价值及个人能力的认知是否处于健康水平。正如罗森博格所言,“当我们谈到一个人的自尊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问这个人对自己有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到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而非自己是否高人一等。


虽然自恋的程度与自尊心呈正相关,但实际上它们的联系并不紧密。这表明你可能认为自己优于他人,但未必认为自己有价值。反之,你也有可能认为自己有价值、有才华,却并不会自视甚高。

(boris.unibe.ch/74621/2/Orth%20et%20al%202016%20JPSP.pdf)


最近一篇有趣的文章中提到了自恋和自尊间的异同,自尊和自恋均与个人的主动性、自信心、积极的心态以及对于奖赏的渴望相关。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它们的不同点,实际上,经评估,自恋和自尊在其他63%的特质上有所不同。

(psyarxiv.com/6kwcf/)


自尊心强的人往往也富有责任感,做事持之以恒。与之相比,自恋的人缺少这两种特质,与人交往时不够随和(举例而言,自恋的人在与人相处时更具对抗性),自尊心虽然与亲和力关系不大,但是它们常表现为正相关的(译者注:即自尊心强的人待人友好,反之亦然)


演讲中的纳粹党魁墨索里尼。图源:Giphy


就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ing)而言,自恋和自尊据测有着75%的不同。单就自恋而言,其与愤怒及表达愤怒更为相关,自恋的人常会产生一些诸如大喊大叫、威胁他人以及肢体冲突等对抗性反应。并且,他们会产生获得与自己不相匹配的资源的冲动,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常会使一些问题恶化。


自恋的人常会觉得自己在他人的社交圈子中至关重要,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常会觉得他人是自恋、神经质、不友好且脱抑制的(disinhibited,译者注:心理学名词,指对渴求、冲动、欲望缺乏抑制和控制)相比于自尊心强的人,自恋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发生争执,且会进行更多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s,译者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来的构思,是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而自尊恰与之相反,自尊会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与人亲近,并让你很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如很强的领导力,聪明的才智,待人亲和,为人善良等,他人很容易在你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在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中,自尊和自恋也有所不同。以精神机能障碍作为考察标准,自尊和自恋就完全是迥异的两个概念了。自尊与较低程度的焦虑、抑郁以及普遍性的痛苦联系密切。而自恋则与这些关系不大,自恋与一些外化行为问题(externalizing behavior,译者注:指外在的反社会性行为问题)相关性更大,包括酒精或其他滥用问题,反社会及一些攻击性的行为。


图源:Andrew Hunter Unsplash


在病理特征方面,自恋者几乎每一项病理特征都有着很高的得分,而自尊则与全部30项病理学特征呈负相关。其中,自尊与“超脱”(detachment)、“脱抑制”(disinhibition)、“精神质”(psychoticism,译者注:指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负相关性最为明显,而自恋与这些特征联系密切。除此之外,自恋与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s,译者注:指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也极为相关,而自尊与此无关。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比起与人相处,自恋的人更希望独行,他们渴望支配他人并占有更加优质的资源。相比之下,自尊心强的人更希望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



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尊吗?


图源:khurki.net


这些发现对我们提高自尊的方式有何影响?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回顾历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美国的历史上,曾有20年(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尊热潮(self-esteem craze)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是对生活中所有问题的解答。


理所应当的,也有些人强烈抵制这种过分简化的观点。罗伊·鲍麦斯特(Roy Baumeister)及其同事在系统化地调研了有关自尊的文献后发现,自尊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般普遍:自尊与刻意增强的主动性和幸福感最为相关,但相关并非因果,他们发现很少有证据表明,提高自尊心的措施会带来好处。那么在进行心理干预时,我们应该将自尊放在怎样的位置上呢?

(people.uncw.edu/kozloffm/selfesteembaumeister.pdf)


一方面,我认为应该放下我们的担心,提升孩子们自尊心所做出的努力并不会在无意中造成“自恋的一代”。真正应该关心的并非提升健康的自尊,而应该是在让所有学生在感到被重视与尊重方面做得更好。目前的问题在于“过誉”,正如艾迪·布鲁海尔曼(Eddie Brummelman)及其同事所言,我们对孩子特殊性的赞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实际成就:


一些干预措施可以教会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在不让孩子觉得自己优于其他人的前提下向他们表达感情和欣赏。通过这样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孩子感到快乐,并且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


我认为提升自尊就像服用维生素。如果你很缺乏自尊,那确实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举例而言,不论一个人是否自恋,自尊心较低是造成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一旦一个人的自尊心处于健康的基本水平,不断地追求自尊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当我们的目标是不断证明自己,或者不断地对自己表示认可,而非学习和成长时,我们实际上破坏了我们的学习与人际,自我行为调节的能力。让我们不再真诚,甚至有害身心健康。

(www.ncbi.nlm.nih.gov/pubmed/19685945)

(motamem.org/wp-content/uploads/2016/07/The-Costly-Persuit-of-Self-Esteem-Crocker-and-Park.pdf)


一旦你对自我价值有足够的信心,似乎更好的选择是专注于完成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活动,并以此丰富你的人际关系。让真实的自豪感和对于自我强烈的积极情感自然产生,而非利用它们作为驱动力。为了使你度过自我怀疑等困难时期,你应该努力提升你的自我同情心(self-compassion,译者注:指在逆境中的自我怜惜),而非自尊。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37237/)

(self-compassion.org/wp-content/uploads/2015/12/SC.SE_.Well-being.pdf)


希望通过对于自恋和自尊不同方式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明白提升自尊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帮助人们在实践中以一种最为健康,有效,真实的方式提升自尊。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一家过去时的书店

点击小程序,或“阅读原文”进店

阅读8380
举报0
关注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利维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利维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利维坦

微信号:liweitan2014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