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你也在寻找自己吗?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09-28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612 篇文章

题图:一诺和诺言社区读书群成员线下聚会合照。

作者:雨璐,法律背景出身的文艺女青年,现就职于某世界500强企业,诺言社区活跃用户。而立之年,不断经历各种形式的“分离”后,踏上向内看、问自己的道路。

一诺写在前面:

今天文章是诺友雨璐和 500 多位朋友一起阅读仁波切写的《八万四千问》的心得感悟。

书中所论,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热心寻求智慧的中国人最常遇到疑惑的地方。包括如何认识佛教、烦恼、爱情、关系、婚姻等。宗萨仁波切在书中分享了,在这个物质主义空前强大的世界里如何弄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

另外,最近是诺言社区的双节活动,我们限时促销,新朋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加入社区 899 元,老诺友社区内续费 799 元。现在参与诺言社区活动,还有可能和我聊 15 分钟天,真人版的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500 多位朋友一起读这本书的感受。


缘起


一诺曾说,帮我找个人,这个人,就是那个坐在金矿上的你自己。


相信很多朋友被这句话击中,来到诺言,和 8000 多位伙伴一起找自己。怎么找呢?一诺书单就是其中一条路径。在美丽的初秋时节,我沿着这条路开始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探索旅程。这趟旅程的车票叫做《八万四千问》,我的座位是领读班长。


一本小书,一条向内看的小路


第一次听到《八万四千问》这五个字是在第十期老友记现场(诺言社区定期的线下活动,第十期嘉宾是辞职回国做公益的科普“网红”菠萝),一诺说这本书很有意思,推荐给大家。第二次看到这五个字是社区一位朋友的动态,说这本书开启智慧。第三次看到这五个字是社区招募领读班长的通知。在出差会议的间隙,我犹豫了十秒钟吧,决定试一试这件从来没有做过的小事,于是写了个人介绍和大致想法,报名做了班长。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正如作者在前言部分所述,


如果我们对拥有的全都可量、可数、可见,那生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是的,生命在于探索,对未知的探索,拥抱不确定性。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也正是如此。


作为领读班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 500 多位诺友一起踏上了自我探索的旅程。


这一个月,我们走上了一条向内看的路 — 从烦恼出发,直面自我、思辨关系、察觉幸福、探讨术语,认识死亡;我们一起完成了 563 条打卡输出,讨论了 59 个相关话题,写下了 1106 条留言,超过 10 万字的输出;所有伙伴在这条路上一起坦诚交流、答疑解惑、分享故事、互相温暖,其中的情谊与信任是文字难以表达出来的厚重。


有伙伴说,这一个月的笑和泪似乎比这一年还多。诚然,笑,是因为读出了喜悦;泪,是因为触碰到了那么多真实的人生和感动,是大家跨越年龄,看到了彼此生活的不同切面和这些切面折射出的璀璨光影。

 

万事开头难,探索未知,也偶遇惊喜


刚开始这趟旅程进展地并不是很顺利,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也因为《八万四千问》的作者身份特殊,写作方法也特殊,话题涉及宗教和哲学,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佛教、人生、内观,初读起来有些晦涩,有的伙伴被吓住了,有的伙伴在术语中纠结,也有伙伴笑称,没事儿,比《十万个为什么》还少一万六千问呢 :)。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样一本“深奥”的书,这样一个颇有难度的线上领读,怎么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既不拘泥于宗教术语,又不过分发散,是个难题。完全没有线上运营经验的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对内容的探索。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共读的核心在于共鸣,既然大家都觉得难,那就把晦涩的内容抛出来一起讨论,既然大家都感叹文字很深邃,那就把书中内容尽量联系到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共同探索。


于是,我和四位领读组长聚焦精华内容,挖掘优质话题。保持每天发起一个优质话题的频率,把伙伴们的目光和思考集中到话题上,就像索引一样,跟着作者的步伐,慢慢把这本小书摊开了。我们讨论自由与束缚,交流如何理性地看待佛法与科学,探讨亲密关系,一起聊面对过的死亡和经历过的告别,在笑和泪里,感情和共鸣都日渐增长。


读到烦恼、爱情和婚姻这部分时,恰逢七夕,对于幸福的追寻永远是生活的主题,读书群发起了关于“幸福时刻”和“幸福的婚姻或者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关于恋爱和自我的关系”三个话题,捕捉到了满满的暖意和真挚的思考。


@小倩 

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这大概就是我认为的最幸福的状态。如果做的事恰好是自己喜欢的事,那就更完美了。


@娜 

幸福时刻很多啊:每周末早晨能吃到父亲做的家乡米粉,陪孩子下棋、睡前喝孩子聊天、安排父母去看电影,或者,今天收到京东快递小哥的帮助,这些都好幸福。也许,还可以尝试一下:早晨起来时,轻轻地微笑;闲暇时,轻轻地微笑;听音乐时,轻轻地微笑;发怒时,轻轻地微笑。会不会,幸福又多一点点?


@Snow 

爱情是盲目的,所有有人说当你爱上一个人,他身上只有优点,当你不再爱,有可能他就一无是处。然而,投入的爱情能给人愉悦和幸福,所以还是值得追求的。只是,需要提醒自己,长久关系与婚姻需要经营,要求对方的同时也给予对方,既保持无私也拥有自私,这样两个人的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demi 

结婚七年,看到这个问题才意识到我对另一半的需求。目前的相处模式满足了我的以下需求:知道我的底线在哪里、保护那些底线(也就是我的心里空间,想要独自享用并不与伴侣分享的心理空间);对于不想要触碰的问题,不穷追不舍非要有答案,尊重我;定期抽出时间与小朋友和我相处、旅行。


与追寻幸福同样永恒的话题是如何面对死亡,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恰逢中元节,我们就展开了对死亡的深度讨论。这是一个稍显凝重的话题,但每个人终究要面临。书中说“死亡也许是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和关系”,大家毫无保留的分享让这个话题更加丰满而有“活力”。


@Eye 

向死而生,是一种态度。死亡是人生的朋友,也是人生的导师,因为站在终点回头追溯通向终点的通道,会有很多感悟。它使生者得以了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非寻常可见。它深深地埋藏在心灵的最深处,不会轻易显露。


@卓娅 

非常真诚地分享了她如何与父亲告别,如何对女儿进行死亡教育,让人潸然泪下,又深受启发 — 


记不得是哪个午后了,阳光好像很明媚,我和女儿一起阅读了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读到最后,我已经泪流满面……就在刚刚过去的 2016 年 11 月 24 日,接到癌症晚期的父亲的第五次病危通知后,我坐了六个小时的高铁赶到医院,看见他安静地睡着……当那一刻来临时,我抱着他,大声地呼唤他,不停地与他告别,我们告诉他不要害怕,我们都在身边陪着他,告诉他我会照顾好妈妈和弟弟,让他放心。我想他一定听见了我和他的再见,他用尽全身力气流出最后一滴眼泪,就永远地离开了。


老公立刻给女儿请了假,带她赶回,但火车上并未说出实情。当他俩从大胡同拐进小胡同,远远看见姥姥家门口的花圈时,女儿立刻醒悟过来,双眼红红的,问我为什么不告诉她。我有点哽咽,脑子一片空白,因为我也没有想好究竟如何向女儿解释她生命中第一次面临的至亲离去。我说“还记得我们一起看过的那个绘本吗?《爷爷变成了幽灵》”,女儿点点头,“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好好地和姥爷告个别,说声再见吧”。女儿和我一起走入院子,磕头,穿孝衣……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爱的人进行了一场认真的告别。


从此,女儿把姥爷送给她的一串手珠放在枕边,每晚摸着入睡,我则把父亲的手表留在了身边。认真地告别,然后,永远地怀念。


对死亡和死亡教育的探讨是那么丰满,把一诺也看哭了。

 

读到这两部分的时候,我特别动情,因为这几年经历了太多变化,太多的离别与泪水,太多的倔强和不舍,内心情绪太满,经常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阅读有难有易,就像人生有起有伏吧。


也许选择本身就是探索,这件小事如此,人生旅途亦是。正如作者所言,


寻找的过程是成熟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这个过程一定会有非常美好而且丰厚的回报。


莫问来时路,每一次尝试都是突破


找到了共读的打开方式,紧接着又遇到了第二个难题 — 如何读得有乐趣?毕竟它的内容相对严肃,总不能就这么干巴巴地读吧。


卡在这里的时候,我再一次想到了自己的初心,做这件事情就是为了突破自己,那为什么不再大胆一点?对,就该循着这个声音,撕掉呆萌刻板的标签,放开双手去尝试,不断扩展延伸,探索有趣玩法,做了很多以前都没想过的事情。就像深度旅游一般,有了更新鲜的探索和体验。


比如在书友的交流形式上也解锁了新玩法,丰富大家之间的互动。线上部分,我们尝试了直播,哈,不是网红小姐姐唱歌跳舞收火箭的直播哟,是有干货,有故事,也有 PPT 讲解的真人版“玩转社区指南”,希望通过分享社区中各类内容之间的系统关系,来便于大家更顺畅地玩转社区、感受链接、吸收价值。


社区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定期更新的一诺课程(干货满满,还有独家故事),也有每月一期的书单(和课程紧密结合,每一本都不端不装有滋有味),还有每月一次的“老友记”(都是接地气又有趣有梦的大咖),但并不是每一位朋友都清楚地了解如何参与进来,吸收价值,尤其是新朋友。


所以我通过直播,系统地梳理了诺言社区一年来的主线,让不太清楚社区怎么玩儿的朋友 get 到核心,看到每个板块间隐形的联系,还把每一期的一诺书单与一诺课程进行对比、丰富阅读的新角度,给新老朋友们带来了从内心生发的认同和动力。


在阅读中,我们也通过“生命中的大胆探索”等话题链接到社区更多的有趣灵魂,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窥见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里自我发现的心。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很自然地强化了每一个人的链接。



线下部分,我们在北京组织了诺友见面会&读书分享会,老朋友聊了在社区一年的收获,新朋友谈了自己加入社区的机缘和期待。这其中,有换了 4 种交通工具、往返 11 个小时从外地赶来的二宝妈,有从郊区赶来的公益人,有刚踏入职场不久的学习者,也有摸爬滚打多年的 leader……


虽然我们中大多数素未谋面,但每个人的真诚和温度让这次相聚完全不像是第一次。有伙伴说,来了见到大家觉得长得都很像,大概是因为我们怀有相似的愿景和价值观,相聚在诺言。


聚会末尾一诺空降现场,更是带来了大大的惊喜,不是追星的惊喜,更像是老朋友之间回首再相见的惊喜。


一诺和伙伴们比邻而坐,向家人一样倾听伙伴们分享,和大家聊聊她眼中的《八万四千问》,她眼中的教育和世界 — 


虽然每个人面对现实都会有无力感,但还是需要去行动,否则在 0 和 100 之间就越来越偏向 0 了,怀揣着乐观的态度去行动,每个人都努力做自己的“小太阳”,自带光芒。


向内看,认知自己,才是真正通往幸福的路,向外求,永远获得不了。


@王晓妮 

一见面就知道是我喜欢的聊天对象,不需要客套、不需要试探,线下活动让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头像更有了情感的温度。


@海小豚  

挽着行走在报刊杂志专访里的诺姐拍照,感觉好神奇,忽然那么近那么真实!忽略她身上那些的title后,只感觉就像是我表姐,亲切真实有情怀,温暖无比。


@晶夏  

每个人都是一个“场”,当我们频率相同的时候就会产生奇妙的共振,当频率不一样的时候,共同产生的作用就不理想。

 

除了上述这些,我们每周都选择一部电影观看并讨论,伙伴们先后分享了《罗生门》《觉者》《小偷家族》《寻梦环游记》《入殓师》几部优质影片;我们也一起回顾充满禅意的音乐和诗词,触碰到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豁达,“有感即通,禅霖浸润慧根;无机不破,心静自生清凉”的静谧,和“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智慧。


正是这一群有趣的人,让看似枯燥的阅读脑洞大开,似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惊喜砰砰砰地往外冒,形式上的延伸发散让这本书更加丰富立体,实在是一场精神盛宴。有伙伴说,我们的阅读是“以歌会友,以诗结金兰,佳作共读,佳片共赏”,线上共读的乐趣,大概就在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吧。


每一份新意,都是不同的欣喜。每一次尝试,都是不同的突破。


探索与内观,永远在路上


可能你难以想象,一群人在不同的时空里,如此真诚地探讨烦恼、幸福、死亡、教育、诗歌、音乐、艺术……每天打卡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每周一起复盘收获和成长,像老朋友一样坦率的分享交流。就是因为真诚,所以更有分量。


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每个人照见不同的自己,发现不同的闪光点,也藉由这些闪光点挖掘到自己更大的潜力,从而把书中观点的应用场景放大,放到看待关系、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作为向内看的一个支点,撬动自己。


@草帽 

这本书和作者的风格更像是一座桥梁,无论我们是谁,我们有什么样的社会标签,我们仍然可以走过这座桥去看看。


@胡刚 

如果不去翻开这本书,真的很难猜测到里面会讲述什么内容。猜测往往带来误解,要了解真相,就要自己去探索。


@艳华 

修行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修行。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无常境界,都是在不断提升我们的智慧福德、悲心愿力。


@clow 

向内的探索,主要通过关注自己在面对各种事情时的心理情绪变化,询问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向外的探索,通过接触人和物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在与人的交往和风景面前思考自身。


诚然,这些探索都不够大胆,不够有勇气,探索的路径依然单调,原因可能在于对确定性的执着,对内探索的匮乏。也许,向内和向外的探索是一体两面,就像知行合一,而我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所谓的困境而不够大胆。


@雨璐 

向外探索的边界可能会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和技术革新的步伐不断拓展,可谓之“眼界”。向内探索的边界可能更多需要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反思的勇气才能纵深,可谓之“心声”。


一诺说过,做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就会是幸福,我想,正是这两个维度的探索。


@雪文 

无论我们的基础、背景、阅历、环境、性格等各种各样的特质是如何,我们依旧要向前看。


《八万四千问》只是一本小书,这趟旅程也许解决不了我们生命中的 84000 个问题,但探索和内观,永远都在路上。就像诺友@雯子 所言,我们加入诺言的契机各有不同,却是一群在自我认知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的修行者。


世界上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内看的路。很开心,可以和那么多有趣有梦、不端不装的伙伴一路同行,在诺言问自己、找自己。


欢迎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加入诺言社区,与我们一起同行。

-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阅读8738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