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房颤让卒中风险高5倍!院士说:这种方法可以解决难治性房颤!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健康时报 公众号
分享到:

11-08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在中国每年新发330万起卒中事件,约有20-30%由房颤引起。在中国,卒中是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也是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尤其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而患有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倍。


随着老龄化加剧,房颤将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越来越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


我国千万房颤病人
70%是中风高风险人群

“只要活得足够长,心肌纤维化,就有可能遭遇房颤。”谈到房颤的发病率问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表示,心脏的搏动就像是拳头打出再收回,房颤发作的时候,心脏乱跳,就像拳头无法握紧,也就打不出去。心脏供血不足导致脑缺血,也就是脑卒中;除此之外,血管里形成血栓掉下来会形成栓塞,堵在肠系膜动脉导致肠坏死,堵在肾脏导致肾栓等,如果堵住肺脏,也可能瞬间致命。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患病率达0.77%,最近有数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目前约有1000万。


“一直以来房颤发病率都被我们严重的低估了。因为以往筛查只能通过问诊或是做心电图,但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筛查手段大大增加,很多隐匿的房颤患者被检查出来。”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韩雅玲院士表示,预防减少卒中将大大降低个人和国家的医疗成本,防治房颤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房颤治疗有三种方法
这种手术一劳永逸

1. 抗凝治疗,两成患者难耐受

“房颤卒中的预防中,抗凝治疗是其核心策略,目前的口服抗凝药的治疗策略也对很多患者有效。但这对口服抗凝药有禁忌症,且长期服药依从性不佳的房颤患者就有问题了。”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介绍,一千万患者中,约有20%的患者无法耐受抗凝药物, 服药后可能胃肠道就产生反应,出现胃肠道出血。此外,很多患者年龄较大患者容易忘记服药。而对于抗凝药物而言,漏服,少服或者没有服用,对患者的影响都非常大。


 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王祖禄教授指出,另外服用抗凝药物,也面临出血的风险。”


2. 射频消融,只适合某些房颤

“有一些特定部位的房颤我们可以找出进行射频消融的方式治疗。但不是所有的射频消融都能找到靶点,特别是针对心肌纤维化的房颤。 ”葛均波院士说。


3. 左心耳封堵术,

一劳永逸有效降低卒中风险

最近几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心脏结构认识情况不断提高,发现了左心房的右前方有个向前突出的部分,叫左心耳。心房内壁光滑,心耳内壁梳状肌发达而不光滑。一旦发生房颤,这里不光滑的地方就容易产生血栓。如果能用个类似香槟酒瓶塞那样把这里的间隙堵住就好了,于是,左心耳封堵术应运而生。


“对于解决房颤患者的血栓管理,尤其是针对临床上服药依从性差、出血风险高等高危人群,左心耳封堵术的意义重大,相信在未来左心耳封堵毫无疑问地会成为治疗房颤,尤其高栓塞性房颤的主要手段。”葛均波院士解释道,就临床上的高危病人,如服药依从性差、出血风险高等,那么,左心耳封堵术显然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所以就这点而言,对这些高危人群,左心耳封堵就优于抗凝药。在未来左心耳封堵毫无疑问地将成为治疗房颤,尤其高栓塞性房颤的主要手段。


葛均波院士


黄德嘉教授介绍,在国外,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应用于临床已久,临床证据及经验已十分丰富,经过十多年临床反复实践,是预防房颤卒中或栓塞非常有效的治疗技术。近年来,该手术开始在我国广泛使用。去年,我国完成了大约2500例左心耳封堵术。目前很多医院都开展了这样的技术,为患者解决房颤卒中或栓塞的预防问题。因为亚裔人群颅内出血风险较高,所以这种技术让这类患者获益更大。 



72小时全球手术直播
探讨左心耳封堵术

日前, 72小时全球左心耳封堵手术直播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式开启,中国境内共设置三个主会场,分别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由多国专家共同携手,在三天72小时内通过视频的方式,在全世界各地对左心耳封堵术进行讨论和学术交流。


72小时里,全球顶尖专家共同研讨并完成的多台手术就是——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这是一项通过微创手术,阻止房颤发生成为卒中或血栓栓塞致命的非常有效的治疗技术,去年,我国完成了大约2500例左心耳封堵术。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可以有效预防卒中,患者能一定程度摆脱口服抗凝药物的困扰,及用药出血等风险。对于高出血风险、不愿意或难以遵医嘱长期规矩服用抗凝药物的病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72小时全球左心耳封堵手术直播活动 会场

阅读8536
举报0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健康时报

微信号:jksb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