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从不给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绝抖音的家长,后来都怎么样了?

作者:临海教育 来源:临海教育 公众号
分享到:

03-13


来源 | 网络


抖音,究竟该用还是不该用?其实这就像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新鲜事物一样,都在它们出现的初期,遭到一些质疑。 


从历史的脚步来看,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杜绝新型技术往往是落后的开始。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抖音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双刃剑,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适应并把握其剑柄,拥抱新事物而不是主动逃避,让孩子在新时代面前完全处于劣势。


被毒鸡汤蒙蔽的背后

一刀切式的家长霸权

  

据媒体报道,仅春节期间,微信上批量出现4000余篇抖音“黑稿”。这些文章利用耸人听闻的标题与谣言,力图引起家长们对这种新型媒介的恐慌心理,来给自己的账号赚取可怜的流量,全然不顾这种毒鸡汤会造成怎么样的结果。  


事实上,越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的父母,越容易在“是否允许孩子接触新媒介”上作出一刀切的偏激选择。

这种无意识的自私,切断了孩子与一种新媒介、一个新世界交流的渠道,当然,也切断了一条与孩子交流的亲子渠道。 


春节过年回家时,我听说了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


有一对自认为非常负责任家长,他们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不被允许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这类新事物。

但在生活中,父母们自己却连吃饭时都在低头刷手机,最终孩子因为孤独感和跟其他小朋友的格格不入,小小年纪就患上抑郁症,终日郁郁寡欢,似乎是在以此惩罚父母们平时的“认真负责”。



事实上,这桩悲剧背后的“认真负责”,完全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是一种不愿意花时间对孩子进行“媒介接触的管理”的家长霸权。

家长们心中弥漫的电子媒介恐惧症背后,没什么复杂的,就是懒,就是自私,就是没有耐心。 


试问,当父母们在谴责电子媒介的危害时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有没有陪孩子一起上过网,有没有陪孩子一起看过某个视频?

很多问题中都可以看到现代人自私的影子,没耐心教老人玩智能手机,就甩个“老人机”给老人;没耐心教孩子玩手机,就把问题都推给技术。 


我们在很多时候说提升媒介素养,重要手段就是自己亲自去使用媒介,并且使用媒介去为自己的学习、为自己跟社会进行交流、提升自己的社会化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所以,使用抖音其实也是使用最新的媒介。过去,我们使用电视、使用广播,或者是使用其他的互联网的形态,其实都是在使用媒介。抖音只是现在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

破除谣言的利剑

家长主动参与引导


与多位教育领域、传媒领域的专家交流后,我们发现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在孩子接触新事物、使用新媒介的时候,家长的参与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这不仅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新事物,也能够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强化彼此间的感情,甚至激发出孩子身上的惊人潜能。 


创办Facebook的扎克·伯格就是典型例子。1984年,马克·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州,他的童年很幸福,几乎是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扎克伯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也尽可能的挖掘其兴趣和潜力。

 


他的父亲是世界上第一批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之一,在扎克伯格出生的那一年就买了一台电脑。


对于这种高新科技产品,年幼的扎克伯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10岁的扎克伯格已经成为了实打实的“技术控”,他可以整天端坐在电脑前练习编程。不久后,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独立编程程序“扎克网”。 


一些普通的家庭,也同样从这种尝试中获得了益处。 


去年夏天,有30个家庭接受采访,介绍了他们和孩子一起使用抖音的故事。这些家庭通过这个新媒介形式在陪伴中一起娱乐和学习的生活方式。

在那段采访中,好几个母亲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当与孩子一起玩手机短视频时,会更放心。 


这些喜欢短视频的家庭,有的已经玩成了有数十万粉丝的大号,有的才有几个粉丝,这都不重要,父母和孩子都是对方最铁的粉丝,这就够了。 


最近,抖音上记录团圆时刻的“四世同堂”视频在海外爆红,引来全球的网友效仿。

美国新闻网站buzzfeed、印度新闻网站LatestLY等多家媒体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报道,称这是2019年“最可爱的”、“非常治愈的”的网络流行文化。


这种记录合家欢瞬间的内容在抖音上随处可见,也是全家一起在抖音记录生活的典范。 



这些新媒介,如果家长自己不去使用的话,其实很难给孩子以辅导,也很难跟孩子建立对话。

因为大家兴趣不一样,最后孩子玩的很好,但家长不会玩,那么家长就是被隔绝在这个陌生世界里面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有陪伴,最好是有些作品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拍的。其实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拍抖音的时候会带着父母,这就很好,也是拉近他们距离。

所以,很多家长应该跟孩子一起来拍摄抖音作品,正确引导孩子适应和掌握新型媒介,激发孩子的潜能。 


手机短视频等新媒介不仅是孩子了解世界、增长见识、记录生活、放松心情的媒介,更是父母教育孩子、关心孩子、陪伴孩子、与孩子培养共同兴趣、一起成长的媒介。


真正的抖音

是什么样的?


一位小学生的妈妈曾发表文章称,她得知“抖音有毒”后,紧急刷了3天抖音,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抖音并不会伤害孩子。家长应该跟孩子一起对抖音抱以开放的态度,想把抖音跟孩子隔绝起来是无效的。 


试用抖音的结果是,这位妈妈提议让女儿在自己的手机上也装一个抖音,两人定期分享自己刷出来的成果。

妈妈惊喜地发现,女儿比她更有天赋,能够找到一些很好的视频,而且从抖音开始素描自学练习之路——女儿和妈妈一样很喜欢看画画的抖音,但女儿更有执行力,有空余时间都在那里画。 


这位妈妈在抖音实验后得出结论:抖音没有想象的那么坏,甚至还有些小美好。 


事实上,抖音上有很多非常好的内容。有专业的配音演员在抖音上教大家学英语,有风趣幽默的大学教授在抖音讲古诗词,有一些育儿科普账号分享一些如何跟孩子相处的知识,甚至专业的兽医跟大家讲述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宠物,还有很多人在抖音上能学到一些日常的生活小窍门。


 


抖音上点赞特别高的视频往往是那些积极向上、温暖人心的内容。因为这样的内容是“最大公约数”,每个人都会对他们产生认同。


比如之前,有一个司机照亮夜路学生鞠躬感谢的视频,点赞很高。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在抖音上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账号。比如共青团中央入驻抖音,不到半个月,发了25个视频,就已经收获了超过958万的点赞。


转身看看这些内容,你会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被毁灭”:被面膜毁掉的中国女人,被房子毁掉的中国爱情,被饭局毁掉的中国男人,被抖音毁掉的中国年轻人,被外卖毁掉的我们下一代……

这些文章的标题,可谓是惊心动魄。然而点进去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原来是虚惊一场。


“毁灭体”毒鸡汤的套路总是多过真诚。它们点燃人们的危机意识,成功制造了一波恐惧,唤醒人们的情绪。机智地把板子打在早已被众人树立为敌的地方,看似深恶痛绝,实则不轻不痒。并且用极端个例代替普遍事实,渲染、放大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对立,去迎合了受众的宣泄心理。  


透过这些浮躁的泡沫,你才会明白,自己和孩子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忘记在底部留言点赞哦~


编辑墨池   监制昍朤    

声明:本公众号为公益性非官方平台,由台州墨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管理运营

台州墨池:书法考级(回复考级)、网络教育、小程序、收银系统、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等

大家都在看







阅读39960
举报0
关注临海教育微信号:gh_868620bd33d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临海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临海教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