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用佛教来培养孩子的善意

作者:加措活佛 来源:加措活佛 公众号
分享到:

03-29

推荐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善待他人不仅仅是变得友好或礼貌,它对我们自己也有好处。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加措活佛



简介

布鲁克在此阐释了如何应用一种开创性慈悲心培训计划,来拓展儿童本身具有的同情心和友善,即使当他们面对所谓的“恶霸”时。


去年我和同事被邀请去给当地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讲授一个慈悲禅修课程。在穿过走廊走向教室途中,我不禁注意到学校营造的善意培养活动。墙上的标语写着“与人为善!”


学校似乎早就意识到了什么,而我也想从侧面知道学生是否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当我到达班级时,我向孩子们打听那些标语,并问他们与人为善的含义。


“与人为善就是友好。”有个小孩宣称。另一个小孩说:“与人为善就是不吝啬。”


我确信,对他们而言,对朋友友善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我想知道他们能否将这种友善扩展到他人。我问他们能否对一个曾经欺负过他们的人友善。


“不可能!”一个小孩叫道。“可能不会。”另外一个小孩说。其他一些孩子对此问题则有点困惑。


那一刻我明白我们需要做点什么。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认识到了友善和慈悲心的益处,但是怎样才能学会更友善地对待那些曾经对我们有过不友善行为的人呢?


培养慈悲心


埃默里大学的同事们和我都相信同理心、爱心和慈悲心是人与生俱来的,通过训练可以有意地将其加深和延展,甚至对那些所谓的“恶霸”。


慈悲心既包括对他人脱离痛苦的衷心祝愿,又包含时刻准备为他人代受痛苦的意愿。它产生于对对方的强烈感情,伴随着对别人痛苦的感知以及痛苦可以被改变的认识。


大多数人会发现对亲友很容易产生慈悲心。我们和谁越亲近,似乎越不能忍受目睹他们的痛苦。但是,对陌生人,或者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甚或曾经在某种程度上伤害或冤枉过我们的人,产生同样的悲心甚至关心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看到自己很讨厌的人遭受痛苦时,我们即使有,也可能只会有一点点不舒服,甚至会幸灾乐祸。


为了学会把我们的慈悲心扩展到更广阔的圈子里,包括对那些我们曾感到很难相处的人,我们需要培养公正之心。为了增强我们与别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感,我们必须对他们产生喜爱之情。为此,其中的一种策略是通过反思别人的仁慈而培养对他们的感恩之心,以及我们是在诸多方面依赖别人才得以生存的认知。公正和喜爱是生起慈悲心的两个必要条件。


然而,因为痛苦而感动未必等同于慈悲。有时候亲身经历痛苦可能会让我们受打击甚至击垮我们。因此,培养内在力量和勇气与培养对别人痛苦的感知是同等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通过加深对痛苦之因的理解并认识到痛苦能够被克服而获得这种力量。当我们意识到有能力改变我们的痛苦时,我们就会获得改变痛苦的自信和决心。这种坦诚的、具有洞察力和脆弱性的勇敢实践正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同情。


公正,喜爱和自我同情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以认知为基础的慈悲心培训计划的依据。CBCT是由埃默里大学的格西洛桑涅吉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项长期的慈悲心发展计划,它起源于藏传佛教传统中的修心或“思维训练”,并包括从逐步训练心灵具有慈悲心到慈悲心变成自发习惯的系统化练习。


此计划以认知为基础,是因为它依赖于分析性冥想,它鼓励我们积极地运用情感和认知评价,排除对别人的敌意和冷漠,与别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和积极的关联。这种形式的冥想并不仅仅指利用纯粹理性或分离的方式来思考某事情,我们还必须使它与自己息息相关。沉思的关键在于获得我们对自己思考方式和与他人相处方式的深刻见解,并通过反复的沉思和练习加深这种见解,直到对待别人的方式发生转变。


善待他人(这对你也有好处)


仅仅抱有善待他人的意愿,或者告诉我们的孩子去这样做,不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有同情心或慈悲心(正如仅渴望得到金钱也不会让我们变得富有一样)。但是,如果我们开发并培养生起慈悲心的条件,它就会渐渐产生并自然而然地加深。


善待他人不仅仅是变得友好或礼貌,它对我们自己也有好处。研究表明,慈悲心训练不但可以减少压力,而且能够自动激活因长期压力而导致产生了许多疾病的免疫系统,包括抑郁症、心脏病和糖尿病。但这些益处不只是通过上课或思考如何变得更友善或更富同情心带来的。这些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是:实践是关键——只有定期冥想才能发生真的改变。


CBCT训练也能帮助我们获取维护和提高人际关系所需的技巧。慈悲心训练的实践能增强我们心领神会的准确性,即我们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这对我们建立社会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技巧对许多被寄养的青少年尤为重要,他们在过去曾受创伤,或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形成新的健康的人际关系造成一定困难。慈悲心训练似乎有助于这些孩子建立内在力量,并获得对别人敞开心扉与建立紧密联系所需的情感工具。


CBCT旨在帮助参与者获得心理灵活性,学会减少压抑或避免侵入性思维和情感,并增加积极情感和社会联系,所有这些可促进应对力和恢复力。尽管CBCT不是专门用来治疗创伤的,但我们团队正在探索其作为辅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功效。同时我们的队员也在对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当地一所医院的自杀未遂者进行CBCT的功效调查。


我们也开始探索CBCT在校园内促进亲社会性和幸福感的方法。我们团队为小学生(年龄在5-9岁之间)开发了课程,不仅教他们正念和注意力的练习,而且通过自我同情、公正、同情、喜爱和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训练促进其情商和道德发展。我们目前正在评估此计划对当地一所学校的亲社会、恃强凌弱、社会排斥、墨守成规和偏见等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我们希望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最有效和正确发展性的方式,以帮助孩子们(及我们自己)学习为什么以及如何变得更友善,更仁爱和更富同情心。


尽管我们还未公布此计划的成果,但是我们的工作似乎对小学学生们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在课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对那些“恶霸”培养仁慈心。计划开展了几周之后,我问孩子们如果他们最好的朋友因为对其他同学说了不友善的话而在学校惹上了麻烦,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有个女孩说她会感到很难过,因为她知道她最好的朋友是个非常好的人,而且她可能只在确实很心烦的时候才说那样的话。


我明白她的意思——原谅那些和我们亲近的人对我们来说当然更容易,因为我们能够把他们看作复杂人类,他们时不时会做不友善的事情或说不友善的话,即使在内心深处他们确实是好人。然后我问她如果是学校的恶霸对其他同学说了不友善的话而惹上麻烦的话,她是否也会为这位同学感到难过,“嗯,不会,但是……”她停了一会儿说,“我会感到一点点难过。也许她也是因为正好心烦。”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学着与他人甚至恶霸建立关系就像学会认识到他们和我们一样——想要得到幸福,想要脱离痛苦。了解别人不友善的原因是我们学会如何变得友善的一种途径。


有缘请加我个人微信

长按上图二维码即可添加

公益网店

长按识别

所有盈利用于藏地失学儿童的教育


网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到达我们的微店

阅读39504
佛教 
举报0
关注加措活佛微信号:jiacuo1980090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加措活佛”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加措活佛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加措活佛

微信号:jiacuo19800909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