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 | 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识破那些“特医食品”的伪面孔!

作者:中国婴童 来源:中国婴童 公众号
分享到:

05-22



文 | 《中童观察》记者  布莱恩豪


大快人心!


日前,宁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和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固体饮料”因标签涉嫌违规等,现已接受国家市场监管局的调查,其生产的相关产品已被责令停产并召回。


据报道,特壹食品和金大洋乳业两家公司,瞄准了特医食品这块儿“蛋糕”,利用市场监管的漏洞,以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食品”进入市场牟取暴利,他们所谓的具有一定功能性质的“配方粉”,其实是一些专打政策擦边球的“三无特配粉”。


那么,这些不法商家如此猖獗、最终导致特医食品市场混乱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完善。


我们可以注意到,不论是特壹食品旗下的“佳瑞宝”、“肽敏康”,还是金大洋乳业旗下的“特能”、“贝尔康”等,这些“特配粉”都同时出现了“配方粉”和“固体饮料”两种标称。


严格来讲,固体饮料是不能算作特医食品的,两家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产品的特医食品注册资质正在申请过程中,后期就可以把“固体饮料”的标称去掉了。


这种“双标”情况的发生,正是由于我国对特医食品市场的监管不力所导致。


二是特医食品的稀缺及高毛利。


特医食品的高毛利也是这些企业“铤而走险”的一大诱因。目前市场上在售的特配粉价格普遍在300元以上,但其规格仅在400g左右,可以说一罐特配粉的毛利润相当于两罐高端婴配奶粉。


面对如此可观的利润,企业和母婴店又怎么会不心动呢?


毋庸置疑,特配粉将会是奶粉细分品类中新的增长点,拥有一片巨大的蓝海。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敏感宝宝”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多,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症状的比例高达40.9%,过敏性疾病的总患病率为12.3%。


解决“敏感宝宝”的问题已然“迫在眉睫”,特配粉的出现有效地帮助这类宝宝解决了过敏问题。随着几大母婴企业先后进入特医食品赛道的“军备竞争”,我国特医食品市场将会迎来“风口”,甚至进入“野蛮增长”的时代。


届时,良莠不齐的特医食品将会蜂拥般涌入市场,母婴店在面对各种功能性质的“特配粉”时应该如何抉择呢?这就需要我们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可以识破那些所谓“特配粉”的真伪。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特医食品,一共有8家企业的24款产品获得了特医食品注册资质,其中雀巢、雅培、美赞臣等外资巨头占了很大一部分份额,而国内取得特医食品注册资质的仅有圣元、贝因美、恒瑞健康3家企业的5款产品。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未来几年,市场需求和超高利润必然会推动特医食品进入快速增长的时代。当企业和母婴店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切不可“唯利是图”,被“蝇头小利”所迷惑,一定要“擦亮眼睛”,选对优质、合格的特医食品,避免走上特壹食品和金大洋乳业的“险路”。




阅读39037
食品 
举报0
关注中国婴童微信号:chinabaobbe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婴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婴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中国婴童

微信号:chinabaobbe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