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经典是能够经得住时间打磨的 在流传中一定需要烙下时代的烙印

作者:传媒圈 来源:传媒圈 公众号
分享到:

05-29


经典是能够经得住时间打磨的

在流传中一定需要烙下时代的烙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俞虹

                             

从第一季开始,我就非常关注《经典咏流传》,节目在第二季进行了再次升级,尽管形式上看似模式化,但是它既实现了经典范围的延展,也实现了创作空间的拓展,用音乐诠释经典的丰富性和想象力都大大得到了提升。


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作品有三个:


第一个是在《黄河大合唱》八十周年之际,四位不同时代的演唱者共同再现这首气势磅礴的史诗,90多岁高龄的延安鲁艺学员李一非老人和抗敌演剧二队队员解冰老人一出场,我就被感动了,我没想到《经典咏流传》这个擅长演绎唐诗宋词的舞台,还有这么澎湃激昂的乐章,唱响令人热泪盈眶的民族魂与赤子情。


第二首是林志炫带来的《长相思》。如他所说,这首歌唱的是李白一生的孤独与华丽、壮阔与苦难、忧伤与豁达。当他一张口,我就感觉他带着我“穿越”了,穿越到千年之前那个牵绊着李白的盛世长安。我深深觉得,林志炫对李白有灵魂上的默契、感知和解读,他说我们要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来创造今天的文化盛世,于是我在他的歌声里读懂了怀念,还听到了自豪。


第三首是李宇春演唱《人间四月天》,她一改往日酷劲十足的模样,完全唱出了林徽因的淡雅、飘逸、和婉约。透过作品,我看到了李宇春的功力,以及她在超越自己、打破自己,她扎扎实实以艺术创作的心态投入其中,像做学术一般去吃透经典、然后二次创作,使得我们从歌曲中读到了林徽因作为一个诗人、一个建筑师、一个才女、一个母亲的光芒所在。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绝不只是停留在艺术层面的节奏、韵律和意境,真正延绵不息的,是主题上、立意上独特的精神价值。这些作品在世代相传中,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无论形式如何创新,都改变不了内在的“灵魂”,在流传中需要不断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地域的烙印、二次创作者个人感受的烙印,并在继往开来中,不断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咏流传》是在以怎样的态度对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不炫技,纯走心。


节目汇聚了大批优秀的文化学者和音乐唱作人,他们和电视制作者一起,共同做了深入的“挖掘”工作,去找到经典中最直击人心的内核。我经常看到舞台上的经典传唱人双眼泛泪,这就说明他们不但沉浸其中,还被深深感染了,于是他们演绎出来的作品,悦耳、悦目,更能悦心,可以带领观众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第二,不迎合,只引领。


节目兼具了积极的价值导向和专业的艺术精神,它没有一味去讨好观众,而是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主动成为审美和思想的引领者,对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对话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例如在“青少年人最喜欢的国风音乐”中,《经典咏流传》获得了“优秀企划奖”,足见它在年轻一代中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三,不忘过去,“活”在当下。


所有的二次创作在致敬经典的同时,都体现了和时代、和大众的强关联性,进而去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除了朗诵、演唱,节目还设置了破题、赏析、互动等环节,对经典原本及音乐创作展开多元视角的解读,进一步帮助观众理解经典,拉近和经典的距离。


例如,节目邀请“无腿老人”夏伯渝现场讲述40多年来征服珠峰的故事,呼应谭维维演唱的《山高路远》,将路遥先生那句经典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进行了生动的、深刻的现实观照,令人震撼且难忘。


第四,引进来,走出去。


尽管是一档重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却没有把视线局限在“传统”二字上,我们在节目中看到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例如电音和京剧结合的《回文诗》,117岁老人和台风少年团合唱《三字经》,以阿卡贝拉的方式演唱《论语》,美国女孩致敬“偶像”庄子带来《梦蝶:一百万个可能》……节目以开放、兼容的思想,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体现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格局。


《经典咏流传》如果还要继续往前走的话,不妨进一步将经典拓出中国,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去面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群,对经典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做出更好的解读,让“中国风”变成“世界潮”,让更多的人们在经典里读懂中国、亲近中国,探寻东方之美的韵味和内涵,这是我特别期待的一件事。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阅读39937
经典 
举报0
关注传媒圈微信号:chuanmeiquanz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传媒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传媒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传媒圈

微信号:chuanmeiquanz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