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最亲的人,伤我们最深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02-19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388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思怡,北大心理学硕士,通过家庭、婚恋、育儿话题,探索自我成长,寻找生活的答案。本文来自:思怡的生活笔记( ID:siyi-shenghuobiji )。

引言:

近段时间,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事件引发了大量讨论,比如;北大硕士拉黑父母,书写万字长信控诉双亲的控制与伤害;一位母亲将9岁的儿子殴打致死,只因孩子丢失了一部手机……这样的事件触动了很多人心中的伤痛,尽管已成年,儿时被父母伤害的经历仍在身上留存着印记,如影随形,令人纠结、困扰。所以,这篇文章的话题是,如果父母曾经伤害过我,现在的我,能做什么?


父母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刻录着父母的遗传基因,在成长岁月里,父母的养育最为长久,影响最为深远。

 

每个人关于父母的童年记忆不尽相同,其中有爱、温暖和安全感,也可能掺杂着痛苦和悲伤,还有极少数家庭,是阴暗的噩梦。

 

那些不那么美好的、带给我们伤害的经历,也许会变成一个结,留在我们心里,挡在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中间。

 

我们还会发现,这些经历已经转化成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在成年后的生活中延续。

 

有人并不认同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觉得受到了伤害,可还是控制不住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还有人曾在童年时遭到父母的忽视、贬低、羞辱,这让他们很难获得自信,自我价值感不足。

 

也有很多人活成了父母期望的样子,顺从,事事为他人着想,却压抑了自己的需要,没有力量去追求心中想要的生活。


▲  Photo by Chris Holder on Unsplash

 

还有极端的情况,从小经受频繁、严重的家庭暴力,摧毁了一个人爱与信任的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想要知道:我能摆脱父母带给我的负面影响吗?

 

也许能摆脱,也许不能完全消除,而且很有可能,这将是一段很长也并不容易的路程。作为开始,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坦承那些伤害与感受


小琪从小在父母的争吵和冷战中长大,父母还告诉她: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离婚了。她知道父母是爱她的,但心里却始终无法和他们真正亲近,对婚姻也毫无憧憬。她隐隐觉得受到了父母的伤害,又觉得自己这样想不应该,毕竟父母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

 

很多人和小琪的感觉相似,一旦对父母有负面的感受出现,就会引发愧疚:我这样是不是不够孝顺、不够宽容?

 

好像心里有个声音在说:你应该多想想父母的好,多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他们多些理解和体谅。

 

的确,理解和体谅有助于维护关系。但如果省略了承认伤害这一步,恐怕很难做到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体谅。

 

因为,我们无法疗愈不曾存在的创伤,无法消除没有发生的影响,无从原谅一个没有过错的人,也不能解决一个总在回避的问题。

 

所以,也许我们能做的第一件事,是承认父母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承认我们对此的感受,这感受可能是失望、无助、伤心、愤怒、怨恨……

 

坦承伤害之所以会遇到阻力,是因为人们误以为,承认父母的伤害,好像就否认了父母的爱与馈赠;承认我们对父母的负面感受,就必然减少对父母的爱与感激。

 

事实上,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父母和子女之间,往往是复杂多面的。爱和伤害,美好和痛苦,好的和坏的,可以同时存在。

 

当我们承认了伤害和伴随而来的感受,好像拾起了拼图中遗落的碎片,我们眼中的父母和亲子关系,会还原为更为完整和真实的样子。

 

▲  来自网络


还有一个误解,关于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对父母的负面感受。我们可以对父母有怨恨吗?这样不太好吧?

 

有这样的疑虑,是因为我们在评判自己的感受,好像感受必须要分出对错,判断它应该还是不该。

 

但有时候,感受就是感受,感激和怨恨,喜爱和厌恶,充满力量和孤独无助,就是那样自然发生了。


我们不妨暂且放下对错评判,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愤怒?我因为什么而痛苦?也许会带来一些新的发现。

 

如果我们能够觉察并接纳自己的各种感受,少些评判和压抑,会感到自己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同时打开了理解自己的第一道门。通过这条途径,也更容易化解负面感受。


 二、当我责怪父母造成了我的问题


小晗能力优秀又勤奋,可在工作和人际中总透着胆怯,很少有勇气主动表达自己,常表现得过于谦卑,影响了职业发展。他在心里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又说不清究竟哪里不好。接触到一些心理学知识后,他联系到严厉的母亲,从小对他极少赞许,又常常求全责备,批评他什么都做不好,至今都忘不了妈妈蔑视他的眼神。他觉得自己无法获得自信都怪妈妈。但责怪妈妈似乎并没有让他自信起来。

 

很常见的,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困扰与父母有关,会对他们有责怪。

  

我们看到父母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初衷是为了理解自己,进而解决自身的问题。而责怪父母有点像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产品。

 

责怪父母是个舒适区,可以轻松的停留在里面,好像就不用承担问题的责任,不用花费力气去改变自己。但如果在这里停滞太久,会失去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所以,能否试试再向前走一步,将关注点从父母转移到自己身上,承担起成长与改变的责任。

 

这时会发现,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影响,会帮助我们做出改变。


▲  Photo by GREG KANTRA on Unsplash

 

比如,对小晗来说,他意识到觉得自己不够好与父母有关,那么,在每次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我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源于我内化了父母对我的负面评价,把父母口中的我当做了真实的我。但事实上,这仅仅是父母的说法,而不一定是真实的我。这样就更容易在新的生活经验中,有意识的修正对自己的认识,逐渐变得自信。

 

另外,责怪父母与如何看待自己有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满意,不能放过自己的缺点,也会对缺点的“源头” — 父母,感到怨恨。

 

这时,可以试着更接纳自己,少一点评判和严苛,多一些宽容,除了关注自己的不足,也寻找和珍视身上的优点。

 

当我们可以心平气和的看待自己,对父母的愤怒也会减弱。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完整,我们也能更全面的看待父母对自己的塑造,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

  

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如果负面情绪有所消解,我们或许可以更理性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身上的弱点,生活中的困扰,是否完全由父母造成?

 

的确,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这在心理学当中是一个稳定的、被广泛认可的结论。

 

但心理学揭示的是大概率事件,具体到每个人,可能差别很大。经历了同样的伤害,有人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也有人受到的影响小得多。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现在的样子,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除了父母的养育方式,还有自己先天的特质,来自学校教育、同伴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他对某些伤害有多敏感。

 

 三、现实中如何与父母相处?


以上两件事,是在心理层面可以做的,而在现实层面需要面对的问题是:要如何与父母相处?尤其是负面感受出现的时候。

 

可能有帮助的办法是,在接纳自己感受的同时,减少“将感受付诸行动”。

 

比如,小敏的母亲又在催她生小孩,说:“我们年纪大了,就想早点抱上孙子开心一下,看到亲戚朋友都当上爷爷奶奶,心里又羡慕又觉得没面子。”小敏本来就极不情愿要小孩,听到这样的话,又联想到和母亲这些年自己受的委屈,情绪突然爆发,朝母亲发火道:“你只顾着自己的想法和面子,从不关注我的感受,真自私!”

 

当一个人这样指责对方,便是将感觉付诸行动 — 言语也是行动的一部分。这样的指责之所以不恰当,一个原因是,当我们感觉对方从不关注自己,认为对方是一个自私的人,需要分辨出这是我们的感觉,而不一定等于事实,因为这种完全否定的判断往往并不绝对准确。

 

还有,如果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做了一件事去伤害和报复对方,也是付诸行动。

 

那么,我们还能表达负面感受吗?当然能,试试用不含有指责和评判的方式,单纯的表达感受,比如“我感到很生气”,或者说“我觉得受到了伤害”,看看是否会好一些。

 

很多人觉得愤怒不好,是因为愤怒常常引发激烈的争吵、攻击和伤害,但实际上,并不是愤怒本身有这么大的破坏性,而是将愤怒付诸行动,产生了破坏性。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很难,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觉得控制就是要强行压制,既要压抑情绪,又要压制想要说某句话、做某件事的冲动。

 

但如果能够把感受和言行区分开,自己的感受,去接纳和表达,自己的言行,可以做出选择,就会感觉控制自己变得容易一些。

 

也就是说,控制未必等于压抑,也可理解为选择。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不止一个选项。能够看到这些选项,并选择出其中一个,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好很多。

 

▲  Photo by Nathan Anderson on Unsplash


例如,还是刚才的情境,小敏面对妈妈的催促,还可以说什么?

 

“您又来了,这事您就别管了!” ,表达不满,并要求对方改变。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着想,但放心,这事我们有自己的安排,到了合适的时间会考虑要孩子的。”表达理解,并澄清界限。

 

“我们现在生小孩没有人带啊,经济压力也是个问题,想等两年再考虑呢。”,解释理由,或者引发讨论。

 

 “好吧。”心想看来不要小孩不行了。无奈服从。

 

我们依据什么去做出选择呢?

 

看起来似乎有些应对方式更好些,但并没有一个万能的最佳答案。比绝对的好坏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说一句话做一件事的时候,对自己是什么感觉?我们习惯了考虑他人的感受,但自己的感受也同样值得尊重。

 

我是真实可信的吗?还是把自己隐藏在一副面具之下?

 

我是发自内心愿意去做这件事吗?还是出于“应该”和“必须”?

 

我是在尊重自己,还是在取悦讨好对方?

 

我这样做是让我更爱对方,更愿意付出,还是在透支我的耐心和感情,并对他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


同时,基于对对方的了解,我们也能对他的感受和反应有所预估。

 

我这样做,会让他满足还是失望?放松还是焦虑?

 

会让他感觉自己得到了理解和关注,还是被误解、被忽视?

 

会让他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强大的,还是缺乏价值感的,没用的?

 

会让他感受到亲密和关心,还是冷淡和隔绝?

 

他接下来会怎样做?


我的反应会将事情的发展引向何方?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做到兼顾双方,也很难一步到位找到理想的相处方式,可以把这看做一点点调适的过程,对自己的感觉,对双方的理解,会慢慢变好一些。

 

 四、终极目标是谅解父母吗?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我们要谅解父母吗?

 

如果一定要给出简单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不必强求。

 

真正的谅解,恐怕难以通过要求达到,哪怕这要求来自自己,也不会为了孝顺或避免愧疚就能做到,甚至未必源于同情和怜悯。

 

谅解如果发生,它将来自我们内心的改变。

 

那可能是,经过专业的帮助,童年的创伤得以处理,或者有一个人,一段关系,带来疗愈的力量,也可能付出许多努力获得许多积极的生活体验,从而更新了自我概念……在经过这些后,终于发现,过去的事情在心里已真正释怀。

 

这时,父母也许改变了,也许没有,也许表达了歉意,也许没有。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心里已走过万水千山的旅程,才终于能够相信,尽管父母曾伤害过我,但那不足以羁绊我的脚步,我知道我能拥有自己定义的人生。

 

参考书籍:

维吉尼亚·萨提亚著,易春丽,叶冬梅等译,《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点击菜单或发送 m 至后台。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

阅读8694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