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同样一天三顿饭,为何有人健康,有人吃出一身病?只因为这10个饮食习惯!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健康时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2-16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柴米油盐、一日三餐,饮食是所有人都逃不开的话题。可是,同样是一天三顿饭,为什么有人健康有人患病,有人肥胖有人消瘦。


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讲,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几乎都藏有“毒垢”。据报道,一位乌克兰人体清理专家从人体内清理出高达3至25公斤的毒垢垃圾。而这些毒垢,有很大一部分是吃出来的。


还有研究发现,饮食对于癌症的发病要承担35%~40%的责任。此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也与饮食密切相关。


看看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你中招了几个?


01
 爱吃加工肉

加工肉食典型的特点就是含盐较多,包括:咸肉、香肠、肉酱面等。


而吃盐过多能吃出N种病,包括高血压、中风、冠心病、胃癌等。血压升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大约49%的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


02
 经常吃剩菜

在急诊,由于吃剩菜剩饭而导致胃肠道疾病发作的人真不少,轻则头晕,重则呕吐、腹泻。千万别把剩饭剩菜当宝,没营养不说,还会致癌。剩菜放太久会在细菌作用下产生亚硝酸盐,食用后将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


因此,尽量少剩菜,剩菜不要反复熏蒸,不要长期吃剩菜。


03
 喜食重口味

吃得咸,吃得辣,许多人都贪图味蕾的刺激!不过当你舌头舒服了,你身体很可能就不舒服了!


重口味的食物一般辣椒、麻椒、白糖等调味品放得过多。常吃这类食物,会让肠胃受到过辣、过咸、过油的刺激,容易出现不适。还可能引发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后果,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等患病的风险。


0
习惯吃热食

人们常说“趁热吃”,其实吃过烫的食物对食管的伤害巨大。我们的食管内膜是一层丝绸般的薄膜,过烫的食物经过食管,会让食管反复被烧灼、刺激,导致食管增生,长期下来,容易病变为食管癌。


05
 吃得过油

吃油多,害的是自己!


常吃得过油,导致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热量高,会导致血液里胆固醇增加,加速血管变窄,肯定不利人体健康!


06
  吃饭不规律

三餐饮食不规律,最伤胃!


不吃就不吃,一吃起来就吃太饱,会打乱胃肠消化的生物钟,当不吃早餐,或饥饿时,胃酸等消化液分泌后得不到食物中和,从而胃酸可侵蚀胃黏膜,加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引起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此外,三餐不规律、不吃晚餐等习惯也会使胆囊缺乏定时有效的刺激,时间一长,会造成胆汁滞留在胆内,形成胆囊结石。


07
 不爱吃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含有膳食纤维,它们能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新陈代谢,带走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老不吃蔬菜水果,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


要保证身体需要,每天应吃400克以上的蔬菜。


08
  只吃精米白面

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这种吃法让人没吃几天饱饭就变胖,就得糖尿病。


我们常吃的精米白面,多为高碳水化合物。吃进体内,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谢,会让血糖急速升高。 再加上运动变少,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胰岛素只能把多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


长期如此,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身体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便会得糖尿病。


09
  每餐吃得过饱

吃得太多太杂,肠胃负担过大,现在很多人的肠胃病就是这样“胡塞”出来的。而且吃得过饱,很容易使营养过剩,极容易患上肥胖症。


肥胖人群肝脏的老化非常明显。平均而言,身高体重指数每增加10,肝脏的“年龄”就会减少3.3年。


10
  经常饮酒

早在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宣布酒精是致癌物,其中乙醇是最大的祸首。乙醇与唾液接触后转化为乙醛,使得乙醛在唾液内的水平比血液内高10-100倍,这就是消化道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春节期间精彩活动,快来参与吧↓↓↓


春节重磅活动!晒出你的全家福,集福赢礼上头条!


觉得文章不错,底部点一下“好看”↓↓


本文综合自健康时报


大家都在看:


少吃这种食物!世界五大医学期刊紧急呼吁:当心诱发癌症和多种疾病!

40条医生才知道的健康知识,2019年你必须掌握!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阅读8235
健康 饮食 
举报0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健康时报

微信号:jksb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